“3·15”打假哪家强?中大辟谣有猛将……
鸡蛋和豆浆一起吃会“相克”?睡前喝牛奶能助眠?木瓜可以丰胸?仙人掌能防电脑辐射?减肥茶能减肥?红糖能补血?滚鸡蛋能去湿气?……对这些充斥在家族微信群的种种“必看”的防病攻略和养生妙方,谁能分辨到底是谣言还是真的有效?
厉害的是,中山大学辟谣特工队给出了完美解答!没错,这是一个全身心致力于“科学辟谣”的团队。这个由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和校团委合作,在2015年年底成立的团队,目前已经成为辟谣打假领域的中坚战士!
团队成立仅仅一周年即入选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与微信合作推出的《微信谣言年度分析报告(2016)》,获超百家媒体转载;作为合同方参与了腾讯公司在京发布的《2017腾讯公司谣言治理报告》;截至2018年1月1日,辟谣特工队微信公众号共推出268篇辟谣文,其中多篇推文阅读量破十万;近期又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工作案例”的一等奖……
用科学武器把谣言干掉!
辟谣特工队现阶段主要对医学和社会领域的微信谣言进行辟谣,基本保持一周三篇的辟谣频率,主要发布平台有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企鹅号和百度真相问答机等。
▲辟谣特工队公众号栏目
▲团队合作平台
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网络辟谣团队,辟谣特工队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当中既有来自中山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院系的医学生,也有来自管理学院等院系的文科生。团队目前吸纳了五十多名成员,分为医学写作 42 35437 42 14943 0 0 1234 0 0:00:28 0:00:12 0:00:16 3210、社会写作组、编辑组、视音组、翻译组和数据组。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识别谣言的方法,不再轻易受到谣言的愚弄。”负责人吴海婷是传播与设计学院2014级公共关系专业的本科生,她无奈地表示:“但谣言愈演愈烈、避无可避,我们总是时不时收到父辈甚至是身边朋友转发的虚假信息。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谣言有增无减。截至2015年底,在谣言传播渠道中,微信谣言占比60.66%。这一被人们高频率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均每天拦截的谣言多达210万次,传播最广的谣言阅读量超过千万次,逐渐成为谣言的产地和主要传播渠道。”为了粉碎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在校团委和传播与设计学院的组织带领下,一个“非典型”的辟谣团队横空出世。“我们团队中的大多数人都收到过爸妈或家族群发的经典谣言,看不惯就决定用科学武器把谣言干掉!”对于谣言,吴海婷喜欢用“干掉”这个霸气的词。
“每一篇辟谣文从选题到出炉都会经历一个极其‘残暴’的过程呢。”吴海婷笑着耸耸肩。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大数据传播实验室首先会对微信用户举报的疑似谣言文章进行数据抓取,并积累建成谣言数据库;由数据组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最终整理成可读性高的谣言数据;写作组成员在综合考虑谣言数据的影响力、趣味性和辨识度后,进行主题选择和写作;初稿随即发至写作群,作者斟酌团队成员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面提出的意见,修改初稿;改稿又会被转到编辑组,编辑再次审查文章的准确性;最后排版完成,由作者和主编共同确认,点击推送,一篇辟谣文从此诞生。
对一篇辟谣文来说,内容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是最重要的标准。“以事实为盾,以科学为矛”,这是辟谣特工队的宗旨,也是对团队成员的要求。团队另一负责人,管理学院2017级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吴小龙坦言:“我们招新的时候特别看重面试者搜索学术文献资料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团队设立了多层次的审查机制——写作群中检查初稿;编辑回收终稿再次确认;排版完成,由作者和主编共同确认。每篇文章都必须有权威的论文支持或者官方的正式公布,文末要列出参考文献。”
要科学,还要有趣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写有趣有料的辟谣文,是这群辟谣特工的日常。可是辟谣文本来就是属于科普性质的文章,怎么把晦涩难懂的知识表达得通俗易懂呢?这是辟谣特工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大家认真研究了很多科普类公众号,如“果壳”“丁香医生”等,对照自己的文章不断反思,慢慢形成个性化的写作模式。
为了能吸引读者,辟谣特工队在文章中使用自绘插画——每幅都由插画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来绘制。为了提高排版美观度,团队还特别举办了征集logo和排版设计大赛,现在的logo就是当时的冠军作品。
“不过最难的还是怎么让文字变得有趣,我们现在还在思考怎么把选题、语言表述做得更好。”吴海婷认真地说。
坚持“科学有趣”的理念,辟谣特工队目前已经产出了好几篇10万+的推文,如《关灯后长时间玩手机真的会得眼癌吗》《“避孕药黄瓜”又是什么梗》《关于输液的秘密,没流量也要看完》《蔬菜皇后“洋葱”的自述》《强大的免疫系统,也有受不住阵地的时候》和《相生相克?鸡蛋君有话说》等。
▲辟谣特工队公众号发布文章
为了保持用户黏性,辟谣特工队将会尝试更多有趣的活动,比如出版辟谣读本、建立辟谣读者群、制作辟谣视频特辑等,期待与读者进行更多互动。
这一群人正在做
一件很酷的事!
为了保持一周三篇的推送频率,熬夜查找文献、核对资料、做实验、撰写稿件……已经成为辟谣特工队的家常便饭。粉碎谣言、揭开真相的热情让大家忘记疲惫。
吴小龙表示:“一篇高质量的辟谣文往往需要经历多次的讨论和修改。有时为了能够按时推送不得不熬夜。”团队成员曾针对“蒲公英根可在48小时内杀死98%癌细胞”的谣言,写了一篇辟谣文。写作组马上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我认为蒲公英最大的问题还是疗效不好。谣言中所提及的实验只是体外实验。说得夸张一点,在体外实验中热开水都能抗癌。”“写得不错!不过第一部分的专业术语有点多了,可以把实验表述得通俗一点,方便读者理解。”……类似这样的讨论每天都在写作组的微信群里不停地重演。
▲线上讨论是辟谣特工队写作组的日常
2014级药学院药理学硕士郑洪有一次看到一个痛经治疗仪器的广告,它声称能够治愈痛经。据他当时的了解,目前医学界还未发现有效治疗痛经的方法。他当即在微信群中提出了辟谣的想法,呼吁其他小伙伴一同写稿。这一提议引起写作组的热烈讨论,初步分工后大家迅速展开行动:分析广告、查找文献、咨询专家、总结缓解痛经的正确方法……从早上十一点开始,直到初稿完成已是凌晨两点。当他们第一时间把文章发到群里,本以为大家都已入睡,出乎意料的是,群里瞬间活跃起来。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讨论修改完文章,天已经微微亮了。吴海婷当时问郑洪“为何要通宵赶这份并不急着发的文稿”,他不好意思地说“看到谣言就按捺不住,查资料越查越兴奋,也就不知不觉过了一晚”。
▲辟谣特工队公众号推文
2016年“辟谣特工队”入选了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吴海婷激动地回忆道:“那也是整个团队第一次拿奖。一群人很努力去做一件事,能够获得肯定,是一件很棒的事。想想那时我们差不多刚成立一周年,就能够获得中央网信办颁发的奖项,这是很大的鼓舞和肯定。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整个集体的团结合作,离不开每个成员的用心付出。”
▲吴海婷(左二)代表辟谣特工队领奖
“辟谣工作既是一个科普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很感谢在团队中遇到的这群鲜活的小伙伴,我们会因为某个知识点在微信上敲长文,甚至会吵起来。催稿是日常,可大家对辟谣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谈及个人在团队中的感受,吴海婷不由得嘴角微扬:“我相信,这一群人正在做一件很酷的事!”
▲负责人吴海婷组织开展选题会
▲已经毕业的郑洪仍积极参与写作和团队活动
▲写作组成员参与团队建设活动
这群辟谣特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作为科学辟谣的武器,饱含净化网络环境的使命感,为科学执笔,为事实发声。凭借优质内容,辟谣特工队直接吸引了《百度知道》《腾讯较真》栏目的关注,央视等媒体也上门寻求合作。团队目前正和《腾讯较真》栏目进行内容上的合作,并且在进行为央视提供大数据选题参考的工作。
“很多时候我们一不注意,就会成为谣言的帮凶。即便是身边的朋友转发的信息,也要先核实其真实性,看看是否有权威论文、官方说法等可信度高的资料支持”,吴海婷建议,“当然比较省心的办法就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啦!收到爸妈发的谣言,也可以转发我们的推文过去!”她笑着打了一番广告。
“虽然我们只是一群在读的大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辟谣能力逊色于其他专家。‘所言需有理,所写需有据’是我们一直秉持的态度,从未改变。”吴海婷自信地说。下一阶段,团队将会在进行科普文章写作的同时更注重学术性论文的产出,与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一起建立包括谣言受众心理分析、谣言内容特征、传播规律,以及谣言应对、辟谣科普等全方位的综合分析体系,并以此作为网络谣言学术研究的数据支撑。同时会进一步加强与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合作,针对网络谣言进行海量文本识别和挖掘分析,为谣言分析提供更为科学严谨的技术支持。
以科学为矛,以事实为盾,与谣言战斗到底,为天下无谣而努力,这就是这群辟谣特工的初心与梦想。
卓越名师 | 王庭槐:36年来,一直在“啃”教学改革这块“硬骨头”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刘琼芝
图片来源:辟谣特工队公众号、辟谣特工队团队成员
鸣谢:校团委
编辑:左思韵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为打假战士们点赞!↓